SoulSeed 籽言工作室
  • 主頁
    • 關於我們 理念與價值
    • 部落格
    • 參考資料
  • 塔羅牌
    • 服務
    • 分享會 >
      • 塔羅療癒夜:調整潛意識能量
      • 宮廷牌——塔羅中的星座元素
      • 塔羅體驗夜——探索潛意識
    • 課程 >
      • 塔羅初階課程
      • 塔羅進階課程
    • 塔羅小學堂
  • 占星術
    • 服務
    • 占星.星座聚會
  • 讀書會.工作坊
    • 活動與分享會
    • 《走出恐懼》
    • 《幸福童年的秘密》
    • 《被討厭的勇氣》
    • 《西藏生死書》
    • 《小王子》
  • 錄音節目
    • 【塔羅頻道】
    • 【深心尋迷】
  • 過往活動
    • 電影會
    • Retreat Day
  • 聯絡我們

專題:從標籤效應看天水圍三屍案

2/16/2009

0 評論

 
撰文:世寧,2009年

第一章:引言

  研究主題:題目本是「從天水圍三屍案看標籤效應」,進行微調後,定為「從標籤效應看天水圍三屍案」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說:
  「其實是否被人標籤呢?其實是的,因為他們都不太理解該區的生活情況,只是會聽到一些負面的新聞,可能就是因為該區地理環境,與及一些傳媒的抹黑,所以就會有這個印象。」
        於2007年發生了一宗哄動全港的家庭倫常慘案——一名母親(麥富娣)將兩子女推落街後,再跳樓自殺,釀成三屍倫常慘案。此案再度引起香港市民對天水圍社區的關注,此區長期以來被定格為青少年群黨的繁殖溫床、悲情城市、「貧民區」等,全是負面形象。本人想透過這次研究報告,探討一下三屍案的成因,與標籤效應有哪個程序上的關係?標籤效應由什麼導致的?以及標籤效應對天水圍社區造成了什麼影響?(研究目的)天水圍真的如一般香港市民所想像的那麼悲情嗎?還是普遍人帶了有色眼鏡的錯誤解讀?
 
研究範圍:
  .三屍案發生經過(略)及探討事件成因(詳)
  .了解標籤的由來和探討其合理性
  .標籤帶來了什麼影響:與三屍案存在幾大程序的關係?
  .可如何緩和標籤效應
第二章:名詞解釋
​

標籤(label):
透過約化某一個群體本身的特性,而成為對這群體唯一的理解。
標籤的內容是包括主體性特徵和輔助性特徵。
前者是對一個群體本身真實的特性。輔助性特徵就是社會或其他人對某一個群體的印象或聯想。
標籤不但帶有貶意,而且容易對某一個群體導致錯誤的理解例如帶有侵略性、污穢、審判等。
標籤效應:
負面的標籤可以將某一個群體真實的特性加以扭曲而達至污衊(stigmatization)的作用:當社會認為某群體的特性是不正常或會令其他人反感,從中影響了他們與社會其他人的關係,這便造成社會對他們抗拒並加以污衊。

三屍案:
於2007年10月14日發生在天水圍天耀邨的一宗家庭倫常慘案——一名母親(麥富娣)將兩子女推落街後,再跳樓自殺,釀成三屍倫常慘案。
假設:標籤效應與三屍案並無(直接)關係
研究方法:
1、質性研究——訪問:傳媒-記者(浸大傳理系學生張文豪)
           社區規劃-建築師(洪先生)
           心理輔導與支援-社工(張超雄博士)
2、二手資料:書籍,報告
       報章,評論,檔案,互聯網等
第三章:訪問問題分析──設題動機與原因

傳媒—--浸大傳理系學生張文豪
問題:
Q1. 傳媒角度如何看待倫常慘案?
Q2. 為何會將天水圍塑造成「悲情城市」?
提問原因:
了解傳媒以什麼尺度看待倫常慘案和基於什麼原因將天水圍標籤為「悲情城市」。
問題:
Q3. 發生倫常慘案時,傳媒會採訪什麼對象?以什麼手法進行採訪?
Q4. 報導會涉及什麼層面?
提問原因:
(採料層面)訪問/採訪是否足夠客觀?全面?將真相呈現?這對受害者有足夠尊重嗎?其標籤是客觀?還是加強了悲劇效果?
問題:
Q5.傳媒操守的規條中,有否對「傳媒採訪受害者家人」有所監管?
提問原因:
(報導層面)傳媒會否胡亂報導?有誇大?標籤是否客觀成疑。

城市規劃—--建築師洪先生
問題:
Q1. 城市規劃首要考慮因素是什麼?天水圍南北區為何如此規劃?
提問原因:
了解天水圍的城市規劃大概情況是不是全面的,居民的成份以及其多樣性。連帶探討其居民的生活質素。
問題:
Q2. 城市規劃與政府的政策(人口政策),資源分配(綜合援助等)有什麼關係?
提問原因:
了解政府政策需要對三屍案負上什麼責任。
問題:
Q3.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看,家庭問題的發生比率較高的成因是什麼?
提問原因:
對比天水圍南北區的家庭問題情況,及對比天水圍北區與其他地區(eg.將軍澳)的家庭問題情況。
問題:
Q4. 你認為城市規劃是導致三屍案發生的其中一個因素嗎?
提問原因:
了解在城市規劃的角度如何看待三屍案發生的原因。

社會工作者—--張超雄博士
問題:
Q1. 天水圍社區存在什麼家庭問題?(隱性與顯性)
提問原因:
了解天水圍的家庭問題 
問題:
Q2. 支援(政府資源分配)充足嗎?Follow-up Q:欠缺什麼?
提問原因:
了解政府對此區的關注及這區的資源分配和運用情況,這些與家庭問題有怎樣的關係
問題:
Q3. 所接觸的個案:有什麼問題?嚴重問題的比率?Follow-up Q:你認為這些數據(各區)反映著什麼?Follw-up Q:有什麼跟進工作?們的問題成因通常是什麼? 
提問原因:
了解家庭問題的類型和實際情況;了解針對家庭問題的善後措施是否足夠和恰當,探究社工是否真的了解問題成因各和加以處理
問題:
Q4. 標籤效應對居民(區內)(區外)的影響?Follow-up Q:為什麼你有這種看法?對社工士氣可有影響?(區內)標籤效應合理嗎?(真的能概括形容天水圍?)
提問原因:
了解標籤效應對天水圍的影響是否只是負面影響,還是有其積極性存在;會否對社工士氣造成不良影響
問題:
Q5. 有否處理/接觸過「三屍案」的求助?處理手法如何?
提問原因:
張超雄有否親身接觸過三屍案及其對事件的了解程度
問題:
Q6. 對於改善現有問題/情況,你有什麼建議?
提問原因:
了解站在社會工作者的立場,會認為什麼方法最有效處理天水圍社區的問題
第四章:結果與分析

I. 一、簡介三屍案發生經過
一名患精神病的婦人凌晨在天耀村住所留下遺書表示「生活不開心,有壓力」後,用繩索綑綁子女手腳,先後將兩人掟落樓然後再跳樓自殺。母子三人當場死亡。 
案中三名死者包括母親麥福娣(36歲),長女陳寶兒(12歲)及幼子陳東文(9歲)。  

二、三屍案的發生原因
1.內緣因素——核心因素:
a.女死者的身世經歷
  女死者經歷過有缺陷的童年——沒有完整的家庭,母親改嫁後又遭後父虐待,於是只可與外婆相依為命,直至婚後「福娣結婚,日子都好難過,家徒四壁仲日日俾佢奶奶鬧。」舅父說,「一家申請綜援過活……」
        根據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論,早期經驗是形成成年人格的必然條件,童年時經歷過創傷容易導致不正常人格的產生(如精神病)。可見女死者的不幸過去是此案發生的一大導因。 
b.精神問題
  「有消息指出,女死者丈夫在過去三年曾先後七至八次,因為妻子精神失常而致電報警......女事主每次都會被送院檢驗……但慘劇依然無法避免。」——星島日報
  「麥婦有精神病紀錄,初期患有抑鬱症,本年初因精神分裂入住青山醫院。」—--蘋果日報
  精神分裂屬於嚴重的精神病,患者通常會出現不現實的思想,如被迫害妄想,女死者患有嚴重精神問題,且有可能是長期問題,不排除此案發生與女死者精神病發有關。 
c.家庭問題
  「佢落去香港,估唔到生活仲差,老公冇做冇收入。」福娣的阿姨說,「……福娣為了幫補家計,偷偷外出做清潔工,但丈夫「唔生性」,竟然拿綜援金去賭。」——蘋果日報
        女死者7年前從的內地移居來港與丈夫生活,可是該區低學歷、低技術人士的就業機會有限,男戶主長期失業,即使她有意當清潔工幫補家計,天水圍低學歷的工種時薪,卻明顯較其他地區受剝削,低收入難以應付所需,出現財政困難。
        另外,從上文可推論其家庭關係不甚協調,夫妻溝通欠奉,這提高了家庭暴力發生的機會。加上女死者拿取綜援過活,難免受到歧視。這可視為此案發生的導因。 
d.心理分析:性格
  女死者先殺死兩名子女,再跳樓自殺的手法,體驗了心理學「利他者自殺」(altruistic suicide)這個概念。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這類自殺者一般抱有「利他」心態,認為帶同別人自殺是對某人好,「可能怕自己死後沒有人照顧小朋友,寧願帶同他一起走(離開人世),好過留下他」。
        「小叔形容兄長夫婦性格固執......」——星島日報 
  可推論女死者的性格亦是導致是次倫常慘案的重視因素。
 
2.外緣因素──催化因素:
a.城市規劃問題
  「......政府,亦轉(處理)得慢,八萬五建了很多樓,建完後,又不賣了,這些好大喜功,但又不能適應環境變化……他回應社會需求的反應很慢,所以居民便受苦了。」       
        「……因經濟不好,於2003年後,很多計劃被拖慢或擱置,天水圍是一個新區,差不多是build from the ground……要建一整個社區的話,很多社區配套設施會放得很後,基本設施當然是有的,但社區服務如青少年人心、老人中心、康樂文娛中心是相對地缺乏的……」——張超雄 
        「北區的發展是盡量以最少的地安置最多的單位,新市鎮的發展不是講求高密度,而是提高生活質素……」——建築師
        可見,董建華時期推出的「住屋八萬五」政策,重點只放在為市場提供每年八萬五個單位,為了快速達成目的,北區的主要建屋考慮並不在提高生活質素,規劃上出現諸多不善,加上政府應變緩慢,帶來了一連串的問題,其中張超雄博士最強調的三個問題是:交通、醫療和就業,這是最基本可以保障居民生活質素的條件,然而天水圍卻十分缺乏。生活在這種困窘中,可能就誘發了女死者的自毀行為。
b.社會風氣
  「我覺得是欺凌,是有權有錢的人欺負窮人,這是人為的悲情,是人禍,明知是錯,但仍然堅持。社會(普遍)認為,既然是窮人,待遇不太好是理所當然的。」——張超雄
        香港的歧視問題是嚴重的,尤其對貧窮存在偏見,自從梁建邦提出「綜援養懶人」後,拿綜援的新移民更受盡白眼,以致自我形象低落,壓力亦不斷累積,引致精神問題,提高悲劇發生的機會。
c.社工欠溝通
        「那裡(天水圍)有頗多精神病患、傷殘人士,相對地較多單親家庭。而且拿綜援的比率亦較高……這些相對較少人講(注意),屬於隱性的問題。」——張超雄
        此案的家庭早在事發前已有社工跟進,但社工間欠缺溝通和觀察力,未能統籌並即時協助有情緒困擾的女死者。患癌男戶主及2子女分別有醫務社工及學校社工跟進,此外,女戶主亦因曾入住青山醫院而有社工接觸,3位社工均沒警覺女死者的情緒出現問題,以致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d.資源分配
        「人手不足,社工工作量大,問題便被一直拖著……重點是,那裏的需求十分大,若照一般規劃是不足夠的,像現在那樣,那裏的服務十分缺乏。」——張超雄 
        「……根據區域分佈,它(天水圍)屬於元朗區,可見政府所撥的資源,天水圍是與元朗區共用的……你可以說是分區出現了問題,所以導致了天水圍區的資源分佈出現問題,明顯地天水圍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建築師 
        天水圍的資源是明顯不足的,如醫療、娛樂設施,可推論女死者不足資源支援是導致其困乏生活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
e.政府政策:人口政策
        「南北兩邊……因八萬五的政策出現,樓市急遽下跌,之後便放棄了八萬五,更將居屋變公屋。居屋本身是給予中產人士置業的,公屋則主要針對基層市民,北面人口收入普遍偏低……」——建築師
        「新屋邨通常人口較年輕,且多新移民(內地),他們之所以愿意搬入去,是因為天水圍實行一個「優先調配」的房屋計劃……對他們而言,住天水圍已是一個很大的改善。他們多是低層人士,一群如此貧窮的人聚在一起,便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收入不穩、難以找到工作、拿取綜援,還有青少年問題,設施不足,交通費貴。」—--張超雄
        可見天水圍的人口多樣性偏低(主要是貧窮人口),形成結構性貧窮,置身其中的女死者猶如陷入惡性循環,各方面的情況似乎只會潮負面方向發展。
 
II. 標籤的由來:(為何天水圍有「悲情城市」的標籤) 
        於2000年,當時掌管社署的林鄭月娥是首位提出天水圍是「悲情城市」的人。
傳媒的解讀
        「......一來是為了銷量,另外, 需要一種渲染式或告訴大眾天水圍發生過多次同類似案件, 若只發生過一次或兩次,便不會以此作標題,而是不斷有這種先例,於傳媒而言,可說是一種間接的標籤,但這並不一定要刻意去用這詞,因於各方面去看這城市的確很悲情,例如失業問題,就業率不足,悲情案多於多方面去看,於是便以悲情城市作為一個較具總括性的字眼去形容......」
        「......(市民)看到慘案卻會仔細閱讀,好像故事看,這樣令這類型銷量提高,於是報館便以渲染式手法報導,帶來了轟動的效果。於是知道得內情愈多便愈好,但當然不可以排除這是一個良好的角度,但若果假冒調查員則是一個不太好的手法。好的一面是帶出天水圍人背後的故事,這是以一件悲情案帶出一些較大的潛藏問題,是比較具有新聞價值的和符合公眾利益的。......」
        「我們便會訪問其家人、上網、facebook等。得到什麼資料都會全登出。若資料可從不同渠道找到,我們是「不會放過」的。」——浸大傳理系學生張文豪 
  由此可見,「悲情城市」四字既然出自政府高官的口,自然有較大說服力,加上傳媒根據實際情況和新聞價值而進一步肯定了這個說法,這個標籤亦因此受到大眾的肯定。
  
III. 標籤,公平合理嗎?  
        「處理倫常慘案有幾種方法,普遍有兩種,第一種是上網睇xanga、facebook,很容易以偏概全,......另外,如何報導倫常慘案亦很需目擊證人或警方資料......還有以模擬圖片報導案件的......最初會訪問目擊證人,因我們並不知情,亦會向警方取了有關當局的負責人,以及觀察現場環境,如現場有否曾下雨,配合我們所看見的及推測,再透過不同目擊證人及消防員及警方等多方面去重新整合案情的來龍去脈......」——張文豪
        可推論記者的採證是頗為全面的,事件大概能多角度、客觀、正確地呈現在大眾前。稱天水圍是「悲情城市」,是因為天水圍過往發生過多次倫常慘案。
        然而類似三屍案般震撼全港的倫常慘案,若翻查過往的記錄,其實不難發現其他地區亦發生過類似的事件。見下表(摘取自互聯綱):
表1:過往於天水圍發生過的倫常慘案
天水圍
天恆村恆運樓2樓 家庭倫常慘劇 13-Apr-04
天瑞村瑞心樓18樓1804室 餵藥燒炭五口滅亡 11-Jun-99
天麗苑28樓 婦人焗死六歲兒子後跳樓亡 03-Sep-01
天水圍天瑞瑞樓 一家五口慘被燒死 99-6-9
天水圍天華邨苦命三婦燒炭自殺命案 2006/7/6
表2:過往於全港發生過的倫常慘案
上水
天平邨天明樓14樓1432室 陳健康妻子攜兩子女跳樓亡 02-Oct-98
大埔
寶湖花園16樓B5室 燒臘舖東主炸屍案 08-Jul-93
運頭塘邨運亨樓2102室 女子被殺床櫃藏屍案 20-May-97
元朗
丹桂花園2x號屋 泰國籍婦人及其年幼兒子殘酷雙重兇殺案 26-Nov-02
元朗邨第1座5樓 醃肉碎屍案 01-Mar-98
怡豐大廈8樓 女兒被母擲落街 20-Oct-97
九龍灣
淘大花園O座16樓 女子疑曾遭人強力箍勒,屈膝藏於一個紅白藍尼龍袋中,被發現時死去已近十小時 10-May-00
啓業邨啓賢樓16樓 大學畢業失業漢菜刀砍其母再斬斃其胞妹 29-Jan-01
九龍城
安慶大廈中層 林過雲案 12-May-89
鷹揚街14-16號5樓 老婦自焚 12-May-89
荃灣
荃灣中心太原樓5G室 同鄉六屍命案 24-Sep-96
麗城花園2期第6座38樓  商人疑金融風暴後經濟陷困境一家三口燒炭亡 13-Apr-02
美孚
美孚新邨2期19座6樓 男戶主揮鎚擊斃妻子、兒子及一街坊再跳樓亡 02-Jan-01
美孚新邨6樓 滅門慘劇 02-Jan-01
尖沙咀
加連威老道31號3樓B4 Hello kitty公仔藏頭骨案,舞孃慘遭虐待,繼而被肢解烹屍 26-May-99
金巴利道38號一唐樓 母子被虐殺 17-Dec-97
北角
英皇道57號8樓 父親殺妻兒後跳樓亡 24-Aug-94
健康花園21樓 煲屍案 01-Mar-99
        從上表可見,發生倫常慘案不獨天水圍才有的現象,但唯獨天水圍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翻查2007年10月15日的報紙頭版標題,11個報導天水圍三屍案中,有5個包含了天水圍是「悲情城市」的意思。(見下表)

以下為香港各報章在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之報紙頭條標題(維基百科)
蘋果日報:照顧患癌夫 遺書「有壓力」 釀三死 掟仔女落街母跳樓
東方日報:綁子女掟落街 婦跳樓三死 政府麻木 高官缷責 天水圍泣血
太陽報:母綁子女掟落街 遺下癌夫跳樓亡 悲情城市 悲情不絕
明報:夫患癌 天水圍婦人獨力難支失常 母綁子女擲落街跳樓
星島日報:天水圍又響哀歌 疑餵藥綁手腳 掟兩子女落街 失常媽媽墮斃
成報:天水圍三屍案 窮媽綁仔女掟落街 留遺書跳樓攬住死
新報:綁子女掟落街 狂母跳樓 一家3屍
南華早報:Mother leaps to her death after children thrown from 24th floor
都市日報:母綁兩子女跳樓共赴黃泉
頭條日報:天水圍再譜悲歌 綁仔女掟落街 失常婦跳樓死
am730:悲情城市 綁子女手腳掟落街 失常母跳樓釀3死
 
        「大家提起天水圍便覺得很悲情,對於那裡的居民不公平,那裡的確發生很多悲情……那裡的居民未必都悲情,但他們看見悲情,他們希望改變,想突破、衝破這個局面……應該用一個正面態度看待它,不應標籤它。」——張超雄
  標籤天水圍是不合理的,因為發生過幾宗倫常慘案便將整個社區設定為「悲情」,不但是忽略了天水圍區內的整體情況,對香港各區情況亦無足夠考慮。無疑,此區存在很多問題,但不少居民正努力尋求改善,「……我們舉辦了一個遊行,一個單車遊行……這個遊行的確引起了關注,事件被廣泛地報導……」(張超雄),如此積極正面的態度,真的悲情嗎?
        「以『悲情城市』標籤是不太好的,這是一個負面的標籤,令它很難翻身。」——張超雄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系高級講師 洪興立亦有類似看法:
        「『標籤效應』是非常普遍而可怕的現象,不少人會因此而付出代價……當人人都說天水圍是「悲情城市」的時候,住在天水圍的市民便被套上「悲情」的標籤,成為生活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對區內不少積極上進的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IV. 標籤的影響  
        張超雄:「……我接觸的那班(天水圍)街坊,想衝出「圍城」的感覺很強……」
        被標籤了的人已感到很大壓抑,於「悲情城市」的標籤效應下,對區內區外造成了什麼影響?
1. 對區內的影響:
負面影響
a.區內居民
        ​「若告訴他人自己住天水圍,感覺是『矮了一截』,對於青少年交朋結友亦不太好。」——張超雄
        部分關心天水圍問題的人士如邵家臻,有感此區問題多多,於公開言論中提及天水圍是「悲情城市」,便曾被一名主婦指斥,投訴他在「唱衰天水圍」:「說到她正在讀醫的兒子覺得自卑、住在天水圍無罪,生活過得很好。」
  即使是這些「小事」,亦反映到區內居民被標籤了是如何不好受,有住嘉湖山莊的居民更表示填寫地址時不寫「天水圍」三字。可見區內居民實承受著不少心理壓力。
b.社工士氣
        「有的(影響),他們(社工)最怕所謂『爆case』,若他們手上有人自殺了,就會很大件事。」——張超雄
        天水圍每次發生事故,傳媒通常會以大篇幅和煸情的手法報導,社工難以避免地受到狠批,以致工作壓力大增,士氣備受打擊,工作表現亦隨之變差,不少案件難以得到恰當、即時的處理。(這當然還與資源有關)

正面影響:
        「我覺得應該是好的會多些少,但就不足夠,仍未有一個突破。」—--張超雄
        出乎意料之外,張超雄博士表示標籤帶來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哪正面影響是什麼呢?
a.引起廣泛關注
  基於「悲情城市」幾字,吸引了社會廣泛的注視,有不少人寄予同情和協助。如宗教團體、有心人士、民間組織,政府亦組成小組探討和改善天水圍問題。媒體如香港電台製作過有關天水圍的短片,電影公司亦以天水圍為背景拍攝有關窮人的故事。從這些關注中,天水圍居民或可感受到一些安慰。 
b.提供就業機會
勞工處和各大小商業團體曾於天水圍舉行職聘 ,以行動表示對天水圍居民的支持[14]。
 
2. 區外的看法:
        「至於區外,亦有兩類,有人覺得很慘、天水圍是較差的(認同標籤)。亦有人願意給予同情和支援,如近年來,有大量社工、教會團體將一些資源和機構帶入去,這是好事,但卻是較少數。」——張超雄
        「高官和傳媒把天水圍標籤為『悲情城市』,不但對這新市鎮的困境於事無補,更會出現嚴重的『標籤效應』( Labeling Effect ) ,令到香港一般市民對天水圍戴上有色眼鏡。」—--洪興立
        幾年前歌手李克勤的一首《天水‧圍城》可說是代表著這種普遍意見,此歌詞是對天水圍典型的看法——悲情城市。當中是指出了一些真實存在的問題,但煸情成份佔大部分,似乎誤解多於了解、感性多於實際。

V. 標籤效應與三屍案的關係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推論標籤效應與三屍案發生存在著很小程度的關係。
       三屍案已然發生,我們是不可能挽回的,但可以補救的是增加各方面的協助以防止同類型事件再次發生。要協助被標籤的天水圍居民衝出「圍城」,不只是區內的居民努力就可以,區外的我們亦需要一起努力,至起碼要表達一種支持和關懷的態度。
第五章:總結及建議

  於2008年,香港是亞洲區貧富懸殊排名第一的城市,快樂指數亦很低,經歷金融海嘯的衝擊後,全港陷入了一片消沉、悲觀的氣氛中。但其實這是經年累月才導致的現象,香港一直潛在著巨大的社區問題,尤其是家庭問題,如家長與子女溝通不足、家庭紛爭、情緒問題、財政壓力等,從報紙上亦可得到很多印證,反映家庭問題已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地步。
        縱然標籤效應有其積極性存在,但其帶來的諸般負面影響仍很多。以下是針對減輕標籤效應所提出的一些處理問題方法:
1.治本:
a)增加區內設施
包括醫療設施、交通配套、社會福利機構、文娛度樂設施等。以補求現有的城規問題。
b)檢討及改善人口政策
如調整公屋輪候制度,增加人口多樣性。以緩和結構性貧窮的問題。
c)從新彌定資源分配政策
就著區內的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如社工人手和撥款。 
  改善了根本的問題,天水圍社區可得到健康的發展,自然可慢慢遠離「悲情城市」的標籤。
2.治標:
a)增加宣傳教育
如製作宣傳短片和舉辦講座,增加普遍市民對天水圍的認識與了解。
b)監管傳媒誇張失實和不尊重私隱的報導
立例監管過於渲染、誇大和失實的報導,如禁止刊登死者和受害者照片。以減少誤導市民的機會。
c)舉辦「義工服務計劃」
讓區外居民親身接觸天水圍社區,增加了解。
  若大眾對此區有更多了解,天水圍被標籤的負面形象亦可得到相對改善。
第六章:研究限制
 
1.從未真正接觸過三屍案的相關人物(家屬),真確性未必有百分百的肯定
2.沒有進行質性研究(問卷),沒有一手數據的說明
第七章﹕參考書目、相關資料

書籍:
1. 《天水圍12師奶》 陳惜姿
2. 《天水.違》 邵家臻
3. 《自殺論  Le Suicide: etude de sociologie》 涂爾幹 Emile Durkheim——譯者:馮韻文 出版社:五南出版社
報告:
1. 《香港天水圍青少年群黨之分析》 朱耀光──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第二十九期 2005年
網站:
1. 衝開圍城踏出新天
2. 天水圍就業情況研究報告
********************************************************************************
​補充:誰人的責任?


1.政府
        「從零開始的一個社區,肯遷入居住者,只是新移民或一些無從選擇,只求有一瓦遮頭的貧苦大眾……『屋』建成,卻原來,這個不是『以人為本』的構思,並沒有從整合的家庭角度去考慮。區內只有『屋』,但沒有設施作配套。」—--徐蓉蓉(成報)
        「政府是責無旁貸的,因這社區是由他設計、發展出來的。」——張超雄
        「始作俑者,是一個不敢爭取全球各國都擁有的移民審批自主權的無能政府。」—--陶傑 
2.社工
        此案的家庭早在事發前已有社工跟進,但社工間欠缺溝通和觀察力,未能統籌並即時協助有情緒困擾的女死者。患癌男戶主及2子女分別有醫務社工及學校社工跟進,此外,女戶主亦因曾入住青山醫院而有社工接觸,3位社工均沒警覺女死者的情緒出現問題,以致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3.傳媒
        三屍案的內容,傳媒大概是正確地報導報導出來了,但對受害者及其家屬有欠尊重,例如蘋果日報報館記者訛稱是調查員,訪問受害者在鄉下的親人,更將這些訪問登了出來。對相關人士造成了心靈上的壓力和損害。
4.大眾
        「我覺得是欺凌,是有權有錢的人欺負窮人,這是人為的悲情,是人禍,明知是錯,但仍然堅持。社會(普遍)認為,既然是窮人,待遇不太好是理所當然的。」—--張超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會經歷生老病死。」——石琪 
  每個人都總有不為人知的問題、遇到過難以解決的困難,大眾將天水圍標籤為「悲情城市」,無疑是一種偏見,增加了區內居民的壓力。
        「今日人心冷漠,各家自掃門前雪,有難者難找援手。自閉,令不少困擾者於精神和實際情況上,都得不到即時支援,才令慘劇一現再現。」—--徐蓉蓉
        「天水圍是一個遠離繁盛工、商業中心的市鎮,舉目皆是在貧窮邊線的綜援家庭,社區輔導設施卻嚴重不足。假若天水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這並不單單是這個新市鎮的悲哀,而是香港的可悲之處。由此看來,真正的「悲情城市」並不是天水圍,其實是整個香港。」—--洪興立
  三屍案,是值得大家深思和反省的。
附錄
File Size: 90 kb
File Type: docx
下載檔案

附件:標籤效應減低市民受精神問題困擾時的求助意圖
File Size: 192 kb
File Type: pdf
下載檔案

0 評論



發表回覆。

    作者

    世甯,意識研究者

    所有文章

    十二月 2022
    九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三月 2019
    六月 2017
    三月 2017
    十一月 2012
    七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二月 2009

    類別

    全部
    佛法
    佛法
    修行
    前世今生
    因果輪迴
    因緣業力
    塔羅
    專題
    心理學
    政治.經濟.時事
    旅遊.遊歷.浪遊
    旅遊.遊歷.浪遊
    榮格 Carl Jung
    潛意識
    生活
    絮言雜語
    論文
    論文
    靈性成長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主頁
    • 關於我們 理念與價值
    • 部落格
    • 參考資料
  • 塔羅牌
    • 服務
    • 分享會 >
      • 塔羅療癒夜:調整潛意識能量
      • 宮廷牌——塔羅中的星座元素
      • 塔羅體驗夜——探索潛意識
    • 課程 >
      • 塔羅初階課程
      • 塔羅進階課程
    • 塔羅小學堂
  • 占星術
    • 服務
    • 占星.星座聚會
  • 讀書會.工作坊
    • 活動與分享會
    • 《走出恐懼》
    • 《幸福童年的秘密》
    • 《被討厭的勇氣》
    • 《西藏生死書》
    • 《小王子》
  • 錄音節目
    • 【塔羅頻道】
    • 【深心尋迷】
  • 過往活動
    • 電影會
    • Retreat Day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