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Seed 籽言工作室
  • 主頁
    • 關於我們 理念與價值
    • 部落格
    • 參考資料
  • 塔羅牌
    • 服務
    • 分享會 >
      • 塔羅療癒夜:調整潛意識能量
      • 宮廷牌——塔羅中的星座元素
      • 塔羅體驗夜——探索潛意識
    • 課程 >
      • 塔羅初階課程
      • 塔羅進階課程
    • 塔羅小學堂
  • 占星術
    • 服務
    • 占星.星座聚會
  • 讀書會.工作坊
    • 活動與分享會
    • 《走出恐懼》
    • 《幸福童年的秘密》
    • 《被討厭的勇氣》
    • 《西藏生死書》
    • 《小王子》
  • 錄音節目
    • 【塔羅頻道】
    • 【深心尋迷】
  • 過往活動
    • 電影會
    • Retreat Day
  • 聯絡我們

佛教的科學根據——認知心理學

11/23/2011

0 評論

 
撰文:世寧
​
緒言
        佛教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是孕育於印度恆河流域的古老宗教,亦是現今僅次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世界第四大宗教。佛家講求人類心靈的修煉和覺悟,雖是東方宗教,卻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佛教對心的描述與詮釋,竟與現代流行的認知心理學有關「感覺」與「知覺」的研究不謀而合——於是衍生出專門研究佛學的佛教心理學。
心理學脫自哲學,上追至公元前三百多年,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便曾對心靈、靈魂作過一番探討。最早的心理學,可以理解為「闡釋心靈的學問」。而時至今日,心理學已然成為一門獨立的認知科學,依據的是客觀的數據和統計。
        究竟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佛家學說怎樣與近代流行的認知心理學呼應﹖下文會集中於討論佛學所謂「六根」、「六識」如何之於心理學的「感覺」與「知覺」。
 
佛教之於心理學——「六根」、「六塵」、「六識」與「感覺」、「知覺」
        所謂「一切壯無過心」——釋迦牟尼。
        佛家學說一切建基於「心」,宇宙人間世道種種皆為「心」的反照,認為外界諸般色相皆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便提到「心」引申出的「六根」和「六識」。「六根」是我們生而有之的,謂眼、耳、鼻、舌、身、意「六官」。凡世間種種,可概括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因為「六境」能污染心靈、觸身成垢,故名之若「塵」。固有之「六根」與外間的「六塵」相會相乘而有「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亦日見、聞、嗅、味、覺和思。「六塵」是客觀的,但經過「六根」接收和詮釋後,便有了「六識」,「六識」是主觀的,每人皆有不同體會與領略。這就是人與人間之所以有那麼多紛爭和誤會的原因。「六根」、「六塵」、「六識」此三六即為十八界,亦是佛家認為的一切苦厄煩惱的根源。
        這樣說好像有點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些少科學和理論根據。「六根」、「六塵」與心理學所說的「感覺」(sensation)很相似。「感覺」是指人類對外界物理刺激的解讀或直接反應,如看見一幅圖畫,解讀是一些線條和菱角的組合(而不會理解為花的圖案);又如聽到一首歌,解讀是一串高低快慢的聲調音韻的組合(而不是一首古典樂或爵士樂)。至於「六識」,則對應心理學的「知覺」(perception)。「知覺」是認知過程加工的結果,是主觀的。人類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口、鼻和皮膚,是接收環境訊息的媒介,其將收到的物理訊息經神經傳送到大腦的相關知覺區域分析,賦予解釋和意義,所得出的結果便是「知覺」,由此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即佛教所說的「五蘊」(後文詳述)。如將不同波長的光波標籤為不同顏色;不同頻率的聲音理解成言語。
        雖有關「六根」、「六塵」、「六識」的論述已流傳二千多年,其理論來源和根據只是佛祖於修煉苦行過程中的領悟,但其邏輯結構卻十分嚴密,「六根」、「六識」便是一個很清晰的演述。正正因為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人皆有之,難以推翻的——遇外間的「六塵」,與之互動於是產生了「六識」,即對世界產生了認知。又因為每個人的「六識」都不盡相同,其相異或落差便形成了其對世界不同的解讀,人與人間的互動衍生出各種相處方式和果報——或善或惡、或正或邪,反正人愈多,世間的紛亂爭執愈烈。於是在永生永世的業報輪迴下,經歷六道考驗,直至覺悟成佛。
        雖然有關生死輪迴的理論和研究並非心理學研究的主流,但認知科學有關「知覺」、「感覺」的研究卻印證了佛教十八界之說——至起碼有其邏輯根據。
 
喜、怒、哀、懼:「五蘊」與「情緒」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五蘊」,即「六識」的延伸。「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色(色相)、受(感受)、想(思想)、行(行為)和識(意識)——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累積下對外界的理解和反應,這些反應或多或少帶有情緒的成份。在此五蘊中,「色蘊」屬於物質,後四蘊則屬於精神,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在佛教的角度裡,人們易受色相(物質)迷惑,如沉迷錦衣玉食和聲色享樂,這同時是墮落行為的寫照,而且安逸生活考驗著人們的思維惰性,很多人甘願選擇不思進取,甚而讓心性放野,生出貪、嗔、怨、痴、疑、慢。這種種都與「七情六慾」有關。「七情」指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慾」則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根」不淨,受「六塵」迷惑而出的慾望)。
        心理學中有關「情緒」的描述與佛教的「七情」很似。心理學將情緒分成六種基本的狀態,包括高興、悲傷、生氣、恐懼、驚訝及噁心,與「喜、怒、憂、懼、愛、憎、欲」基本是相同的。近代的心理學將之歸納為四種原始情緒,謂之「喜、怒、哀、懼」。這個範疇的研究太多了,分類亦有多種說法,但所觸及的似乎都與佛教提出的相去不遠。研究亦顯示「情緒」與心理和生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切的關係,如焦慮、抑鬱、嫉妒、偏見、自責、紛爭和憎恨。這不正正是佛教所謂的「六根不淨」?
 
結言 
        梁啟超嘗言,佛家之「四諦道理」和「十二因緣」是一種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復康學。誠然,佛教有關修心養性的道理和論說真的很多,而心理學的研究則偏重描述和探究。兩者若相輔相成,以佛教的修行方法作心理學的一個研究議題和方向,可能為現代人釋放一些心理壓力和找尋些心靈寧靜指引一些方向。
        「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成佛」——釋迦牟尼。或者這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 馮學成,《心靈鎖鑰:佛敎心理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 陳兵,《佛教心理学》,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
  4. 達賴喇嘛、保羅.艾克曼,《心的自由》,心靈工坊,2011年。
0 評論

    作者

    世甯,意識研究者

    所有文章

    十二月 2022
    九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三月 2019
    六月 2017
    三月 2017
    十一月 2012
    七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二月 2009

    類別

    全部
    佛法
    佛法
    修行
    前世今生
    因果輪迴
    因緣業力
    塔羅
    專題
    心理學
    政治.經濟.時事
    旅遊.遊歷.浪遊
    旅遊.遊歷.浪遊
    榮格 Carl Jung
    潛意識
    生活
    絮言雜語
    論文
    論文
    靈性成長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主頁
    • 關於我們 理念與價值
    • 部落格
    • 參考資料
  • 塔羅牌
    • 服務
    • 分享會 >
      • 塔羅療癒夜:調整潛意識能量
      • 宮廷牌——塔羅中的星座元素
      • 塔羅體驗夜——探索潛意識
    • 課程 >
      • 塔羅初階課程
      • 塔羅進階課程
    • 塔羅小學堂
  • 占星術
    • 服務
    • 占星.星座聚會
  • 讀書會.工作坊
    • 活動與分享會
    • 《走出恐懼》
    • 《幸福童年的秘密》
    • 《被討厭的勇氣》
    • 《西藏生死書》
    • 《小王子》
  • 錄音節目
    • 【塔羅頻道】
    • 【深心尋迷】
  • 過往活動
    • 電影會
    • Retreat Day
  • 聯絡我們